
在家居照明场景中,智能灯具虽可通过遥控器或APP实现便捷关灯,但此时灯具仍与电网保持连接、处于待机状态。这一运行模式存在明显痛点:在遭遇停电后恢复供电时,灯具会默认执行 “复电即亮” 操作。若该过程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段,突然亮起的灯光将直接惊扰用户,严重破坏睡眠连续性。
作为家庭用电核心终端,智能灯具亟需通过技术优化解决复电亮灯对睡眠的干扰问题,“停电勿扰” 功能由此应运而生。开启该功能后,当用户通过遥控器或 APP 关闭灯具,系统会锁定 “关灯” 状态;即便后续出现停电复电情况,灯具仍保持关闭状态,从源头避免夜间灯光骤亮对睡眠的惊扰。
停电勿扰功能的底层设计逻辑在于精准捕捉用户操作意图与电网状态变化,核心技术模块包括三部分:
- 非易失性状态存储。智能灯具会实时记录用户最后一次主动操作状态(如 “关灯”、“30%亮度”、“暖光模式” 等),即便遭遇停电导致设备断电,已存储的状态数据也不会丢失。为复电后的行为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确保设备能精准还原用户期望的运行状态。
- 电网状态监测与响应。通过电压采样实时监测供电状态,当检测到 “供电中断-恢复” 的跳变信号时,触发响应机制。与传统灯具 “通电即亮” 的被动逻辑不同,该机制会先调用存储数据,校验用户最后一次设定的设备状态。若最后状态为 “关闭”,则立即抑制点灯指令,避免设备启动。
- 时间场景适配算法。系统结合内置实时时钟或联网获取的时间信息,允许用户在APP内自定义 “夜间敏感时段”(例如22:00-6:00)。在此时段内,即便用户最后一次操作设定的状态为 “开启”(例如特定亮度或色温的夜灯模式),复电后设备也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进入 “低亮度缓亮”模式,避免强光突然照射刺激睡眠中的用户。
为满足多样化家庭使用需求,停电勿扰功能还要在实用性与容错性上进行场景适配,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包括:
- 模式可调节性:支持用户通过灯具物理按键或APP自主开启/关闭 “停电勿扰” 模式,以兼容用户使用墙壁开关控制灯具的习惯,避免功能强制化导致的使用不便;
- 电网波动防抖机制:针对电网瞬时波动引发的 “短时间多次停电复电” 问题,系统设置防抖触发阈值(例如10秒钟)。在此时间段内,即便检测到多次供电状态变化,设备也不会频繁切换运行状态,保障使用稳定性;
- 支持睡眠检测:基于生物数据的实时监测,在用户进入睡眠状态后自动关闭灯光或将其切换至睡眠友好模式,从而实现无感化的睡眠体验;
- 应急强制开灯设计:保留应急操作通道,若用户需通过电源开关强制开灯,可在设定时间内(例如5秒钟)连续执行两次 “开关” 操作,系统将突破 “停电勿扰” 状态限制,正常启动灯光,兼顾安全性与灵活性。

“上次停电发生在何时?” 这一问题我们往往难以快速回答,背后折射的是我国电力供应可靠性的显著提升。据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可靠性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电网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达 99.977%,农村电网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提升至 99.91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核心区域的年停电时间已进入1分钟级别。用户电力获得感持续增强,我国供电可靠性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反观国外,电力供应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电网基础设施老化,导致部分国家停电事件频次与影响范围显著扩大。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城市弹性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全国性电力系统脆弱性指数(PSVI)来识别高断电风险区域,其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后美国停电率上升20%,累计造成80亿客户小时停电。东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及海湾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停电风险最高,且停电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影响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这一背景下,夜间突发停电后复电的场景频次也随之增加,对睡眠友好型用电终端的需求愈发迫切。

via:https://stories.tamu.edu
在极端天气导致电网停电频率上升、复电时间不可预测的现实场景中,“停电勿扰” 功能可通过终端智能化弥补电网韧性不足的短板,展现出显著的实用价值。在用户最敏感的睡眠场景中,将停电复电的干扰降至最低,成为家庭应对电网波动的 “轻量级防护措施”,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与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0 条评论
同学,该你发言了~